第1o4章(1 / 2)
有时,她们也并不需要持续不断的对话。只是开着视频,各自忙碌着。
黎予在平板电脑上写写画画,构思她的设计草图,耿星语则在另一端安静地刷题,笔尖划过纸张,发出稳定而令人安心的沙沙声。
或者,她们什么也不做,只是隔着屏幕,静静地看着对方在光影里专注的侧脸。
耳机里传来彼此环境中细微的声响——亭子外偶尔经过同学的谈笑,铅笔滚落桌面的轻响,远处城市模糊不清的车流背景音。
这些声音奇异地交织在一起,构成了一种超越空间的、温暖而实在的陪伴,仿佛彼此就在触手可及的地方。
她们在不同的经纬度上,看着不同的日落,走着各自注定要攀登的山路。
黎予的设计稿在一次次修改和与耿星语的隔空讨论中,越发显得成熟而富有想法,她开始在设计小组里承担更核心的任务。
她们确实如那枚戒指上“0180”的寓意,在各自的轨道上,努力成为更好的、能够相互辉映的个体。
她们分享每一次微小的进步,也坦诚地分担偶尔袭来的焦虑和自我怀疑。在每一次视频通话结束时,那句已经成为肌肉记忆和心灵锚点的话,总会如期而至:
“我爱你。”
“嗯,我也爱你。”
……
然而,某种不对劲的苗头,在连续两周的稀疏联系后,终于无法被忽视地浮出了水面。
黎予那些原本密集如雨的消息变得断断续续,视频时的笑容也似乎蒙上了一层勉强的阴影。
『你最近很忙吗?』耿星语放下笔,直接敲过去一行字,打破了两人间惯常的节奏。
消息几乎是秒回,带着一股压抑不住的烦躁:
『对啊,快被一个大作业逼疯了!』
紧接着,一大段文字涌了进来,『是一个概念装置模型,主题是“韧性与新生”,我的初稿被导师批得一文不值,说我的意象过于直白,缺乏深层的情感穿透力!』后面跟了一连串抓狂的表情。
『唉,卡了好几天了,一点头绪都没有,烦死了!』
耿星语看着屏幕上那些充满挫败感的文字,几乎能想象出黎予在另一边抓头发、愁眉苦脸的样子。她没有任何犹豫,直接拨通了视频请求。
铃声只响了一下就被接起,屏幕里出现黎予蔫头耷脑的脸,背景是堆满草稿纸的书桌。
“给我看看你的初稿。”耿星语开门见山,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。
黎予瘪着嘴,像是展示罪证一样,把电脑屏幕转向摄像头。
那是一个用破碎瓷片刻意拼接成新芽造型的草图,技术表达没有问题,但正如导师所说,意图过于明显,反而失了味道。“老师说太刻意了,像命题作文。”她的声音闷闷的。
耿星语安静地审视着屏幕上的草图,目光专注,没有立刻评价好坏。片刻后,她忽然抬起眼,看向黎予,问了一个似乎毫不相干的问题:
“你还记得,我妈妈去世后那段时间,你第一次来我出租屋,看到窗台上那盆绿萝时说的话吗?”
黎予愣了一下,思绪被强行拉回那个沉重的冬日,她努力在回忆里搜寻:
“我说……‘它看起来很有生命力’?”
“嗯。”耿星语的目光似乎透过屏幕,看到了更远的地方,声音也变得有些悠远,“那时候,屋子里的我,和那盆绿萝,状态其实很像。外表看起来或许还算完整,甚至带着点绿意,但内里是空的,是冻僵的。是靠着你后来一次次送来热汤饭菜、一次次耐心陪伴、一点点把我和绿萝都挪到有阳光的地方,才真的慢慢活过来的。”
她顿了顿,指尖在屏幕上黎予的草图上虚划了一下,仿佛在勾勒某种无形的联系:
“‘韧性’不一定要通过展示‘破碎’和‘修补’的过程来体现。有时候,它恰恰隐藏在那些看似寻常、甚至有些孱弱的存在内部,体现在它们是如何被那些看不见的力量——比如持续的阳光,比如细水长流的水分,比如沉默却坚定的陪伴——悄然支撑着,最终从内部孕育出爆发性的生命力。你可以试试,不去刻意强调‘裂痕’本身,而去思考和刻画那种微妙的‘支撑’与‘被支撑’的共生关系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