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8PO脸红心跳
会员书架
首页 > 都市小说 > 深层心理学 > 第二十三节 阿尼玛与阿尼姆斯

第二十三节 阿尼玛与阿尼姆斯(2 / 2)

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
好书推荐: 与天后解除情人契约的99种操作 郡主她今日悔否 [综漫] 这该死的第二异能 [名柯同人] 压迫高中生的组织什么时候倒闭 [综英美] 触发任务,狂点拒绝 [综漫] 夏油同学的横滨兼职报告 行至彼岸(兄妹) 穿越进黄油的我今天抽到了什么马赛克? 群鸟沉默时 一觉醒来成为世界唯一一位alpha(GB+NP)

也许这样说不太具体

那么下面一个例子也许能更直观、真切地诠释这个理论

当一个抑郁型,或者多愁善感型的男孩,在倾听母亲或者爱人幽怨的感慨时,极有可能感同身受,引发他的抑郁情绪

这个时候,他会丧失所有抵抗力,一切积极乐观的情绪仿佛全部消失,无法调动;思维陷入低落的深渊

除非他的母亲或爱人再次呈现快乐的一面,否则他无法从低落中走出

只能寻求麻醉和逃避

这也是为何患者总是向外界妥协的原因

就是依赖和外界的联系,转移对母亲阴暗面的正视

但是,却有一种方法,或者说记忆,能够在直面亲人的悲伤时,依然能够保持乐观的情绪

这种方法就是:把亲人的悲伤诉说一分为二——把亲人的快乐当成母亲,把导致亲人悲伤的事或者人当成父亲或其他男性。

这个时候,只需集中关注亲人的快乐,因为那才是真正的母性。

然后,再直面导致母亲悲伤的“父性”负面暗示因素。

结果就又会重新回到前面所述的“朦胧的安全感”。

然后,天生对外界的好奇、探索心,与正常的抵抗力,又开始复苏。

他会在瞬间燃起本源的动力与勇气,与母亲一同驱散阴郁,而非感同身受,却无所作为

再多的负面暗示,也无法影响到他的情绪。

这种乐观是质的突破,并无任何激励和意志力的作用。

也绝不同于患者常常自以为焦虑完全消失,实际是一种麻木的心理
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[简体版]
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
新书推荐: 【NP】淫荡女勇者的色情之旅 黑色的阴影 小半春(兄妹H) 原著我俩都是炮灰(修仙 1v1) 和哥哥在乱交世界里假装do爱 阿凤和阿达 【眷思量】双修治百病 阿宅公寓的修行 变装各色拘束玩偶 和太子一起被打入冷宮後